抒家国情怀,扬民族精神
——记潭小“学展型”课改背景下的四上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活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培养孩子的文化自信居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首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是培养孩子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为培养学生爱国精神,引导他们体认英雄模范的高尚品质,潭小四年级语文组进行了以“学古今人物,树家国情怀”单元学习任务群设计,开展四上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活动。
本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四篇课文,表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在家国大义面前的不同风采。教学本单元课文可以充分借助朗读引导学生感知文本内容,体会先辈们的爱国情怀。在此基础上,借助多种方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故事的主要人物和事件,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同时,提升学生的爱国意识。
通过研讨,组内教师们发现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注意两个问题:对于本单元的学习,学生遇到的难点主要有两个:内容上,革命题材的课文距今时间久远,学生缺乏相关背景知识,很难自主感受到当时历史背景下人物行为背后的爱国情怀;学科能力上,学生在概括包含多件事的长文章内容时容易出现过于啰嗦或过于简练、遗漏事件的情况。
研讨后,由唐珊珊老师执教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唐老师在设计这节课时就把重难点定位“能理解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感受周恩来崇高的形象”。在她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也是紧紧围绕找出体现中华不振的内容来展开教学,引导学生从两件具体的事件中感受周恩来为什么做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回答。
听课结束,组内教师根据老师的授课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老师们畅所欲言,分享听课心得。这样的集体备课,既促进了教师个人素养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学展型”教改走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