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五语备课第一次活动.doc

发布时间: 2017/9/14 14:43:02

  

信息来源:  陈贵

 

阅读:1560 次

20172018年度第一学期四五年级语文备课组第一次教研活动

789

890

四五年级语文备课组活动

活动背景:本学期开第一周,学校组织骨干教师,公开示范课。四五年级语文备课组,96日上午在四年级3班观摩了徐佩佩老师的示范课。下午,备课组在曹校长的指导下,开展了激烈的教研,大家受益匪浅,既给我们今后备课组研讨指明了方向,也给新老师融入工作提供了帮助。

活动时间:201796

活动地点:四(3)班教室、四语办公室

活动主题:研讨《但愿人长久

参加人员:曹校长、四五年级语文教师

活动照片:

123234

345

456

567

研讨过程:

1教后反思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

                                     ——徐佩佩老师

这篇课文以“文包诗”的形式通过叙述故事介绍了《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表达了每逢中秋佳节的思亲之情,以及豁达豪放的精神个性和乐观向上的情怀。文章以苏轼的情感变化思念——埋怨——宽慰为点贯穿文章始终。在教学时,围绕这三处情感点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学生读完第二自然段很快就感受到他内心思念亲人的情感。我引导学生探究表达情感的词句。从“心绪不宁”、“形影不离”等词句中可以感受到对弟弟的思念之情。由第二小节学生联想到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也恰恰表达了苏轼当时的情感。在教学“形影不离”时,文中一句“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解释了这个词的意思,我又让学生进行了联想:“他们在一起还会干些什么呢?”学生浮想联翩,有的说:“在一起吃月饼、赏月。”有的说:“过年在一起包饺子,放鞭炮。”等。学生的联想一方面加深了对词意的感悟,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苏轼于弟弟苏辙的手足情深。第四自然段教学时,苏轼的情感由思念变为埋怨,教学时主要抓住了文中的反问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读等多种形式体验他当时复杂的内心体验。同时我也引导学生抓住后面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进行了讨论,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加深了对文本的体验。最后两小节,主要引导学生体会苏轼宽慰的内心体验。通过反复朗读,学生感受到了他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对于本文,课堂上更多的是让孩子反复品读感悟,让学生真正理解苏轼那份浓浓的思念之情。此外,在学完课文后,和学生一起完整的品读了苏轼的《水调歌头》,读读背背,感受苏轼语言的独特魅力,豁达豪放的精神个性和乐观向上的情怀。

2听课反思

李贞老师:

这节课徐老师在通过朗读感悟苏轼与苏辙手足之情的过程中,很关注烘托课文的基调,带着学生唱《但愿人长久》,一下子带着学生感受到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通过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第五小节,来想像当时苏轼的心里是怎样的滋味?严老师重点抓住难受、忧愁、祝福、宽慰带领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独具匠心的语言,为学生做了最好的语言示范,也给学生带来美好的享受,学生经常在这样一种语言的环境中会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以及享受到美好的语言带给人的幸福感。

吴逸影老师:

今天是四年级语文教研组的第一次听课活动,第一次走进了徐佩佩老师的课堂。徐佩佩老师经验丰富,让我收获良多。下面我谈一谈我的收获:

一、条理清晰,重点明确

   《但愿人长久》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苏轼的名词《水调歌头》的创作经过,是这首词意的具体体现。文章把当时中秋月色的变化及苏轼心情的变化穿插在一起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写,将这首词表达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凸显了苏轼对弟弟苏辙的无比思念之情,同时也寄托了苏轼祝愿全天下的人们和和美美、相亲相爱的美好情感。文章的重点就在于理解苏轼的情感变化,徐老师也抓住了这一点,在初读课文的时候就让孩子们边读边找出文中描写苏轼情感的词语和句子,让孩子们一开始就明白这节课我们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清晰明确的学习目标对提高孩子们的课堂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声图结合,激发想象

徐老师的课堂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充满着生命力,文章不仅仅局限于纸上,我仿佛已经设身处地的深入其中,来到了当年的那个中秋之夜。当然,把孩子们甚至听课者引入文章中去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教师必须在课前最好各种预设,必须要有充分的准备。徐老师则是运用音乐和图像相结合这一方法,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意境。在课堂结束时,徐老师还带领学生一起吟唱所学的词句。

朱昭景老师:

徐老师的这节课,脉络十分清晰,分为三个部分:思念 埋怨 宽慰,线索很明确,就是根据作者情感的变化,进行文章的教学。整节课呢,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首先第一点,徐老师的教态十分自然大方。不管是她的肢体语言还是口头语言,让人感觉很亲切、舒服,我想在她的课堂上,学生一定是自在放松的。第二,徐老师的这节课,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用教师口头鼓励的方式还有学生鼓掌的方式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在点评学生的时候,不仅有教师评价,还有同学评价,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而不是老师一味地自己说,真正的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第三,整节课中,徐老师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我记了几点:比如说:提醒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 “腰挺直 很精神 “站着读书,书要捧起” “会读也要会听”等等,如果将这些好习惯的培养,放到每一节课当中,我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不再是一句空话。

倪良菊老师:

文章以苏轼的情感变化“思念——埋怨——宽慰”为点贯穿文章始终。徐老师在教学时,围绕这三处情感点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学生读完第二自然段很快就感受到他内心思念亲人的情感。徐老师引导学生探究表达情感的词句。从“心绪不宁”、“形影不离”等词句中可以感受到对弟弟的思念之情。由第二小节学生联想到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也恰恰表达了苏轼当时的情感。在教学“形影不离”时,文中一句“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解释了这个词的意思。第四自然段教学时,苏轼的情感由思念变为埋怨,教学时主要抓住了文中的反问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读等多种形式体验他当时复杂的内心体验。同时也引导学生抓住后面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进行了讨论,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加深了对文本的体验。

杨锦熙老师:

  《但愿人长久》是用文包诗的形式向我们讲述了苏轼在中秋之夜,触景生情,思亲不得,由埋怨月亮到自我宽慰的情感变化,最后凝成词句宣泄纸上。

   鉴于文包诗的独特形式,文为诗服务,诗是文的升华,所以学好文,对诗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在本节课上,徐老师正是紧紧把握了文章特点,带领学生细细地品读文章,借由文字逐步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体味主人公的情感历程,使得学生不但能韵味十足地读好文章,更能积极主动地运用诗句,表达自己的情感,使得学生的学习变得有趣而有用。紧扣关键词语,感受苏轼兄弟之间的手足情深,思念之切。遵循了学生情感认知特点,使学生切实感受到了苏轼兄弟之间的情深。并顺势对学生进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引导,使学生不但学懂了知识,更学会了做人,对教材进行了深刻解读和灵活的驾御。

      期待徐老师能给予我们更多学习的机会!

陈贵老师:

徐老师在教学过程伊始,就尤其注重情境的渲染,通过学生的吟诵,品味和拓展说话的方式,获得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此时的《但愿人长久》对于孩子们来说,再也不是书本上的“文字”了,那一个个熟悉的汉字符号已经化作一幅幅情境,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这时候,教师鼓励性的话语无疑是锦上添花,让他们在一次又一次的吟诵,一次又一次的拓展说话中,不断加深对文章的体会,不断绽放出智慧的火花。    语文课堂并不仅仅在于“教授”孩子些什么,而在于启发他们对语文的喜爱,把他们体内蕴藏的无限力量给激发出来。让课堂充满活力,学生也就自然勤于研究,乐于创造,也就充满了无限的求知欲。

三、教案设计

《但愿人长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课前谈话,激趣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一起读课题:但愿人长久。这篇文章有一个特点,有诗也有文,像这样的文章我们还学过哪些,我们把它们称为:诗文小故事。在这篇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诗: 师自读, 把自己当做诗人,我们一起来吟诵: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读的不错,当我们走进故事,理解了这段文字后,你一定能读的更好。

2.ppt示)这几句选自苏轼的《水调歌头》。有人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这首词成为千古绝唱,一定蕴含着作者丰富的内心写照,和情感变化。在我们所做的前置性学习当中,有这样一个题目,你还记得苏轼在写词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情感变化吗?我看到了不同的答案,但这三个词非常重要,找到了这几个词你就找到了学习这篇课文的关键的钥匙。 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你预习的所获和思考走进文中,走进这篇课文,跟着苏轼一起去经历这次丰富的情感之旅,重点关注一些表现心情变化的词语。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课文。

二、抓住细节,感悟情感

创设情境,体悟思念

  1. 谁来说一说你找到的三个表达苏轼情感变化的词语:(板书:思念——埋怨——宽慰)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苏轼此时此刻却心绪不宁。他为什么会这样?默读课文,到文中去找找线索,在关键词下方做些圈画,思考?
    生:找线索、作圈画。
    2.师:东坡居士,中秋时节,为什么如此的心绪不宁呢?
    预设:
    落点思念

生:因为中秋节到了,他十分思念他的弟弟。

3.师:怎么在这时候特别思念呢?

生:因为他看到别人家家户户都团圆了,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而自己却独自一人,感到特别孤独。——他人的团圆与自己的孤独一对比,思念之情就更浓了

  1. 是啊,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读出苏轼的思念来。ppt显示这天夜里……”望着那轮明月,喝着酒,苏轼是多么思念自己的弟弟啊。
    师:有多思念,情感就有多深,苏轼和弟弟的感情一定特别深厚,是吗?文中是如何说的?落点情深

5.生:因为他和弟弟手足情深,小时候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

  1. 能说说你从这段话中具体哪些词中感受到的吗?这句话中抓手足情深形影不离一起……一起……”
    7.你真厉害,寻找关键词来理解课文、体悟情感,这叫做会读书。就用这样的方法来继续你的发现。

8.长大后,他们各奔东西,很少再有见面的机会。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东坡感慨的说:想当年,你我共同中了科举,当时年少轻狂……

9.师:那份无奈那份思念那份感慨谁来读?

2补充铺垫,感悟埋怨

1.师:看着这轮明月,心里想着弟弟,睡也睡不着。思念就思念呗,怎么好端端又埋怨了起来呢?读读第五自然段,想一想,跟同桌讨论讨论。
(如无学生回答,直接呈现以下故事)
你能体会苏轼此时的心情了吗?(四人一小组再次讨论讨论,体会体会)
生答,师:你这么能体会苏轼的心情,那你一定也能读好它,你来埋怨。
苏轼和弟弟是手足,手足情深啊!手足情深七年没有见面七年没有见面就不见面吧,又逢中秋佳节。中秋佳节就中秋佳节吧,又见别人欢喜团圆。不团圆就不团圆吧,又见月亮高悬。月亮高悬就高悬吧,又是那么亮,那么圆。想见面却因种种原因见不着,又不知何时才能与弟弟见面。种种情感融合在一起,让苏轼不禁埋怨起来:(全班齐读)课文文字。

(三)释放情怀,领悟宽慰

1.对于苏东坡来说,这注定是一个不眠之夜。在这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中秋佳节,他就只能沉浸在这无尽的埋怨和痛苦中了吗?读读第5小节,想一想,苏轼又是如何得到宽慰的?

2.Ppt出示(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师:换一种思路来看问题了,心结是不是一下子想开了,这也体现了苏轼豁达的心境。
三、诗文对照

1.师:于是苏轼提起笔下写下了这首词,我们一起读:

2.诗文故事,诗文一一对应,男女生互读。

3.苏轼这份美好的祝愿,只是送给他自己的吗?
——送给了普天下因为种种原因分别而无法相见的人。望着那轮明月,一边饮酒,一边低声吟诵起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ppt示)
4.师: 这美好的情感,指的仅仅是苏轼与弟弟的手足之情吗?还可能指什么感情?
人间还有很多情,只要是真的、美的、善的,都可以这样祝福——(再读)

5.这是《水调歌头》这首词的全文,这首词不但被广为传颂,成为千古绝唱,还被普成了曲,我们在一首非常美妙的歌声中结束这一堂课,如果你也愿意唱,可以跟着一起哼,把这样美好的祝愿,带给你心中想送出的人。
板书:
但愿人长久


思念(心绪不宁):中秋之夜
埋怨:月圆人不圆

宽慰:美好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