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年度第一学期一年级数学备课组
第一次教研活动
一年级数学备课组活动
活动背景:本学期开第一周,学校组织骨干教师,公开示范课。一年级数学备课组,9月6日上午在一年级2班观摩了高山跚老师的示范课。下午,备课组开展了激烈的教研,大家受益匪浅,既给我们今后备课组研讨指明了方向,也给新老师融入工作提供了帮助。
活动时间:2017年9月6日
活动地点:一(2)班教室、中二楼办公室
活动主题:研讨《比一比》
参加人员:一年级数学教师
活动照片:
研讨过程:
1、教后反思
《比一比》教学反思
——高山跚老师
今天上了比一比,课堂上还是比较完整的将这课的内容上完了,但仍发现有很多问题。 在比较绳子长短这一内容时,出示主题图问学生:“你们还能比较出两根绳子的长短?”学生回答说:“能,因为从上面看,绳子的上端是一样齐的,而小女孩在小男孩的下面,所以小女孩拿的红绳子长。”我当时是这样说的:“你们回答的很好,但这样比较方便吗?”有的学生就是不方便了,我就顺势引出要将两根绳子拉直,一端对齐进行长短的比较。之后让学生比较铅笔的长短和直尺的长短,他们都能很好的进行比较,并能说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
高矮的比较,学生们还是比较容易接受的,特别是加了实际的演示之后学生就更清楚怎样比较高矮了。
轻重的比较,是个难点,在介绍天平的时候,告诉学生这个和跷跷板的原理是一样的,他们才清楚了天平的用法。想想做做的第四题中的第二个题目是难点中的难点,很难和学生说清楚,从“一个红萝卜和三个胡萝卜是一样重的”到比较“一个红萝卜和一个胡萝卜”的过程是重点,先让学生明白是“一个红萝卜和一个胡萝卜”比较轻重,在引导他们将两个胡萝卜难走,这样看天平的那一端沉下去,就是哪个重!但在我讲了几遍后,再让学生说,可还是有不会说。
在课堂上我能够合理地运用课上的资源,找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学生会很积极地跟着你的活动进行学习。比如,在比较高矮的时候,通过请两位学生来演示以及教师自己和学生身高的比较,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比较高矮的方法,也促进他们数学能力的提高。
2、听课反思
邵丽芳老师:
本节课教学比较物体的高矮、长短、轻重,让学生初步感受比较的数学方法。课堂上利用了实物展示,观察,探索等方法,提出了较多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中找一找、比一比,总结其方法。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一般他们都会进行直接判断。教学中,高老师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组织了一个个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
(一)联系实际生活,探索比的方法,巩固比的技能。当学生学会了比长短后,联系生活经验,说说、比比高矮,找两个人来台前来比较,找到了比较的方法。增强了学生的观察,并在观察探索中找到结论,学生不断地体尝成功,欣赏自己的发现,感到“我行”,这样既有助于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又能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了实践活动,让同桌两个学生比较自己的铅笔,谁的长,谁得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作出判断,图中有些物体的关系不是十分明显,需要经过简单的推理才能做出判断。
(三)选孩子喜欢的活动,给孩子质疑的空间,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小学生学习的动力。高老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以活动方式激发学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学习
郭璐璐老师:
一、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根据这一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理念,高老师把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动手去体验,给学生提供积累经验的机会。现在的一年级学生生活经验极丰富,对物体的轻重已有自己的概念。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已经会简单比较物体的重量。高老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来猜一猜一枝铅笔和一枝钢笔谁轻谁重,并说出自己的理由。有的是根据长短,有的根据大小,有的根据材料的质地来猜,高老师没有做出判断,而是让学生自己来掂一掂,亲自来体验一下谁轻谁重,但是在两个物体的重量很接近时,还是很难掂出他们到底谁轻谁重,该怎么办呢?这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找出最合适的方法:用天平称一称就能准确地比较两个物体间的轻重,来推断一个苹果比一个橘子重。在三个比轻重时,由于限制学生用天平不能超过两次,促使学生通过等量代换进行简单的推理,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仔细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应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交流等数学活动。
高老师给学生提供探索和体验的机会很多,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新知。在本课教学中,教学活动以游戏形式呈现,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有利于学生进行积极自主的观察活动;并创设了一个学生自由猜测、实践、辨析的活动,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中体验、理解和掌握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教学活动是否成功,关键在于学生有没有积极展开思维活动。在猜盒子的活动中,学生在尝试寻找答案时,不是简单的应用已知信息,而是对信息进行加工、重新组织,以达到一定目标。猜盒子可以说是一个综合实践活动,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教案设计
《比一比》教学设计
单元、章节 | 第二单元 比一比 | 课 题 | 比一比 | ||
课时 | 1 | 课 型 | 新授 | ||
教学目的 和 要 求 | 1.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认识长短、高矮和轻重的含义,体会比较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 ||||
教学重点 及 难 点 | 会比较长短、高矮和轻重,理解体会长短、高矮和轻重是相对的。 | ||||
活动方案 | 导学策略 | ||||
请一个小朋友上台和老师比身高,请学生说一说比的结果.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问题。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两学生比一比高矮。 独立思考 小组讨论 集体交流 学生讨论:这枝铅笔是长还是短? |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说明:高和矮是比较的结果。 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比一比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好吗?揭题。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没有比较就没有长短、高矮之分。要讨论这枝铅笔是长还是短,必须再拿一枝铅笔来比一比才能确定。教师拿出不同长度的铅笔分别与之比较,使学生明确长短、高矮是相对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学生自由交流。 | ||||
板书设计 | 比一比 长短:拉直,一端对齐 高矮:站在同一个平面上,站直 轻重:重的往下沉,轻得向上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