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备课组第二次活动.docx

发布时间: 2017/9/21 13:51:58

  

信息来源:  管理员

 

阅读:1619 次

20172018年度第一学期一年级语文备课组第二次

教研活动

活动背景:本学期开学第四周,我校语文组教师就低年级课堂组织教学这一主题展开了研讨,由一年级的冯超老师执教了一节公开课。课后在曹校长和唐主任的带领下,一、二年级语文老师围绕本次主题展开了激烈的研讨活动。研讨中我们的新教师也结合自己的课堂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并得到了曹校长和唐主任的细致解答,令大家获益良多。

活动时间:2017920

活动地点:一(3)班教室、二(1)班

活动主题:研讨《对韵歌

参加人员:一、二年级全体语文教师

活动照片:

DE628EF48BF17A54EF48E4936BC131C4

C02DABE2E6FAFAF358947B9F440C7FCB

80FD75E3A2DDF2AF47F3A4C9F5AB4A4C

136EBF1F7464F46F4E406386C3F3546C

研讨过程:

一、教后反思

对韵歌》教学反思

                                     ——冯超老师

《对韵歌》是以对对子的小韵文出现的,句式整齐,合辙押韵,琅琅上口,背诵自如,通俗易懂,文道结合,便于儿童理解,易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本课中的生字大部分学生都会认读,因此,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放在教会学生利用生活进行识字,激发学生生活识字的兴趣。

1.采用学生喜爱的教学形式,充分利用多样灵活的识字载体,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到汉字表意的丰富,提高了识字效率,扎实有效地完成识字任务。

2.多种形式、扎实有效的读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在一次次读书、一次次交流中落实到具体的语言文字上,使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

3.去“对”字,把“山清水秀”“柳绿桃红”变成新的创新形式。这不但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词义,而且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学生积累成语、诵读成语的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重视识字方法的总结。教人学会不如教人会学,在一年级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们的自学能力,并给孩子们创设良好的语文学习情境。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在细节上需要多些考虑,在时间划分上一定要多加注意,注意整节课的均衡性。

二、听课反思

王露静老师:

今天听了冯超老师执教的《对韵歌》一课,感触颇深。整体而言,可以看出冯老师的课堂是严整有序的,课堂组织形式多样,小组加分制、印章奖励、做游戏等等,都在无形中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并且整顿了课堂纪律。在教学内容方面,冯老师在导入方面既复习了之前学习的几对反义词,又与本课产生了联系,然后再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激趣导入。在识字方面,图文结合,汉字的产生来历啊,这些无形中都能让孩子们对汉字产生兴趣,喜欢上语文。我想这也是部编版教材把汉语拼音后放,先学简单象形字的目的。然后在“读”的方面,形式很多,我认为其中拍手读是蛮好的形式,琅琅上口,孩子也比较感兴趣。我主要的疑惑是,对于这一课,到底应该不应该讲解清楚何为对韵,为什么这些是对韵的,如果要讲清楚,应该如何讲。我认为真的很难讲清楚。

季艾勤老师:

今天上午第二节课在一(3)班听了冯老师的《对韵歌》,受益匪浅。

首先,冯老师对于教学目标的设定以及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十分准确,并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达成。识字、写字、和阅读等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皆有凸显。

其次,冯老师的评价多以表扬与激励为主,但也有批评。批评与表扬的原因也讲的十分明确。表扬的方式多样化,小组积分,盖小印章,言语表扬,全班看着他边做动作边用语言表扬等多种形式,对学生成长有着及时强化的作用。

第三,在整个语文课堂中展现了冯老师较高的语文素养和教育能力。小故事导入,古今字对比,多种形式的朗读等都是教师语文专业能力的体现。

第四,冯老师的课堂充满了趣味性,适合儿童发展的特点。一是小故事导入,二是猜一猜“大虫”、“长虫”是什么,三是小游戏放松,都充满趣味性,有效的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蒋吟霜老师:

今天听了一年级冯老师的课,深有感触。在我看来,开学短短两个星期,冯老师对孩子们已经有了很有效的管理,课堂上井然有序,教学过程可以用行云流水来形容,真的是一节极其有效的语文课堂。

课堂上,冯老师及时的给予奖励,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这都是我需要学习的地方,虽然是开学才两个星期的一年级孩子,但是感觉比我们班级的课堂纪律都好,我需要向冯老师好好讨教。

我们班级的孩子较为活泼,上课容易放而乱,也因此我上课时候总会收住,不放开,也由此课堂的趣味性大大减弱,同时又因为总是关注孩子的纪律,一脸的严肃,长期以往,孩子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会大大减弱,也幸好我意识到了这一点,在这段时间的教学中,我在慢慢改进,而今天冯老师今天的课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启发,我要研究怎么在课堂上做到“放而不乱”。在教学上,如果我能设计有趣的环节,及时给与孩子们鼓励,即使是批评孩子也用的是鼓励性的,正能量的语言,这样才能向唐老师所说的那样,整个班级呈现向上的状态。

今天冯老师的课给了我一个很好的示范,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也会多去向老师们请教学习的。

倪慧琳老师:

   听完了冯超老师的课之后,对于课堂的把握和学生的激励都值得我好好学习。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冯老师运用多种表扬的形式,将课堂的节奏和学生的积极性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对于这些多种形式、多种呈现方式的表扬手段,我也有了更深的想法。

以口头表达为例,要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和课堂的情境。

作为教师,在对一项任务进行评价时,不仅要评价任务的达成度,更应该对任务的过程来进行评价,并引导孩子关注过程,表扬他们为取得成功而付出的努力,称赞他们为获取成功而使用的有效的方法和策略,这样,孩子在遇到困难或挫折时,他们也会充满信心地去面对,加倍努力去克服困难、应对挫折。

杨雪萍老师:

今天,冯超老师的课给我留下了很多启发,对照自己的课我发现了许多不足。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冯超老师课堂上的朗读形式十分多样。在上《对韵歌》时,她指名学生读字;带领学生读难读的字;学完了新字用开火车读的方式来检查大家的学习情况。在读对子时,运用师生共读的方式和学生合作朗读,形式非常的丰富。在读字时,冯老师还提醒学生不要扯着嗓子读,对比以前我总是追求学生朗读时声音要洪亮。这也提醒了我,读书重要的是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出感情,不是一味的追求音量。在朗读这个环节里,冯老师还穿插了课堂管理,比如说请坐姿最端正的同学来读,给大家一个正确的示范,提醒全班同学坐坐好,或者是请分神、坐姿不端正的同学来读,提醒他们遵守课堂纪律。听了冯老师的这节课,我也会把这些经验技巧用到今后的教学中去。

周帆老师:

今天听了冯老师的这节语文课,收益很大。这节课是《对韵歌》的第一课时,内容量大,需要学生了解和掌握的知识很多,涉及到个别汉字的识记,相对的字词的联系,文化常识等等内容。冯老师从点到面,逐一讲解,连珠成串。首先在生字的教学上,大量运用图片,引用象形字,适合一年级学生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其次,引导学生动脑观察,发现对子之间的联系,锻炼了孩子的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另外,采用多种方式,如指名读,小组读,男女生读,并有针对地指导如何读好对子,期间还带领孩子边拍手边朗读,让孩子很自然地发现其中的韵味,掌握读对子的方法。整节课冯老师始终注意纪律的整顿,习惯的培养,多次表扬,指出示范,对于一年级开学不久的孩子,效果显著。

周婷老师:

冯老师的课堂让我有一种如沐春风之感,孩子畅游在教师所营造的自然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将所学到的字词与生活相联系。课堂上的小游戏、小表演、猜谜语、小活动等这些环节都能很好的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也可以运用事先约定好的一些口令组织教学。针对低年级学生乐于接受表扬、鼓励的心理特点,教师要善于抓住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多加表扬,一听到表扬他们就会有更好的表现。在课堂中,当有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时,教师及时对他们的表现给予评价“你真棒” “你真行”“你真了不起”“你真聪明”“你说得真好”等,为了带动其他学生,教师还可以抓住时机说:“还有谁能像他那样说?”要是答错了,也要给予鼓励,如“你坐下再想想,下次你一定能行”等,也可以用“掌声”或“送小红花”等方法鼓励他们,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希望和鼓励,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更加坚定学习的自信心。

三、教案设计

对韵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韵文、背诵韵文。

  2. 认识7个生字,了解生字音形义之间的联系。

  3. 能正确书写“虫、云、山”三个生字,掌握重点笔画:提、撇折、竖折。

课前准备

1.本课生字相对应的图片。(教师)

2.课件。(教师)

教学过程

一、对子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古代有一个叫陈文杰的人,他非常聪明,因为对对子对得好而当上了钦差。你们想不想像他一样来对对子?那老师就出两个满足你们的愿望。天对(),黑对(),花对()。看来咱们班的小朋友也很聪明,对子对得真不错。今天,我们来学一首儿歌《对韵歌》。(板书课文题目:对韵歌。)

设计意图:一年级的孩子都喜欢受到表扬,课前布置孩子动手搜集生活中的资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为新课做铺垫,有着一举多得的作用。

二、识字教学,图文结合

1.试读对韵歌,并交流在试读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2.学生再次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圈画本课的生字,不会的请教同桌或老师。

3.指生读课文,纠正朗读不正确的字音。

4.指导学生学习“对”字。

(1)屏显第一句,指生朗读。

(2)出示“对”字。个别读,齐读。

(3)认识“对”字的部首,指导书空。

(4)启发学生说一说“对”的反义词。

5.指导学习“云”“山”“虫”。

(1)出示一组图片(大屏幕出示图片:图上有云、山、虫),让学生猜一猜这是文中的哪一句?不知道的可以看一看课文。

(2)学生汇报这是哪一句,并齐读。

(3)交流画了哪几个生字。

(4)指生领读这三个生字。重点指导“云”和“虫”。

(5)学习“云”和“虫”的字理。

激趣:这几个字你们都已经认识了,这几个字还非常有趣呢!大家认真观察,看看它们是怎样变来的。(屏幕出示的字理演变图)

②学生发表感想。

小结:古人特别聪明,根据物体的某一部分的特点,一点点写出了汉字,汉字多有趣呀!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学到更多的汉字知识呢!

(6)给“云”和“虫”两个字扩词。

(7)把生字放回句子中指生个别读,齐读。

6.指导学习“雨”“风”“花”“鸟”。

7.理解词语。

(1)出示最后一句,指生朗读。

(2)去掉“对”字,再指生朗读。教师相机出示成语:山清水秀、桃红柳绿。

(3)理解“山清水秀”的意思。

①出示课件。(播放春季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

②学生交流欣赏感受。教师启发:当你看到类似这样的美景时就可以说“山清水秀”。

③介绍家乡山清水秀的地方。

(4)理解“桃红柳绿”。

①出示图片,看图片读词。

②说一说:(  )的桃花,(  )的柳树。

③齐读最后一行。去掉“对”字再读。

④个别读,齐读。

三、加强巩固,写字教学

1.开火车读生字。

2.读成语:山清水秀、桃红柳绿。

3.读要求写的生字。

4.指导书写。

(1)认真观察,思考:怎样才可以把这三个字写得更漂亮?

(2)交流写这三个字的小窍门。

(3)交流书写时需要同学们注意的地方。教师相机强调三个新笔画。“云”字第三笔是“撇折”;“虫”字的第五笔是“提”;“山”的第二笔是“竖折”。

(4)教师范写,学生观察。

(5)学生练写,交流反馈。

四、反复诵读,拓展延伸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对韵歌》。可以拍拍手,也可以同桌对读等。

2.男女生对读。

3.师生对读。

4.共同拍手读,能背下来的可以不看书。

5.小结:对韵歌这种独特的语言表现形式,同元曲汉赋、唐诗宋词一样,散发着中华民族的无穷魅力,让我们踏上对韵的快车远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