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研组活动2

发布时间: 2017/10/27 12:16:36

  

信息来源:  左圣慧

 

阅读:2561 次

数学教研组活动

活动时间20171025

活动地点:二(4)班教室

活动主题:二年级组汇报课《认识厘米》

参加人员:潭小全体数学教师、晓庄见习生

活动背景学生已经学会直接比较长短与高矮,对线段有了初步的认识,生活中,学生也积累了用(文具盒、铅笔等)非标准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经验。而数学中的标准长度单位,是学生最早接触的计量单位,也是最基本的,因此,本课作为计量单位的起始课,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在尺子上或测量物体时,都有接触过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也知道用尺可以测量物体,但对其意义的理解并不清晰。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有长度单位,不知道怎么用长度单位,也不知道为什么要用尺来测量……那么本课怎样让学生对以上这些理解清晰,体现其起始课的特质呢?我们年级组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思考:一方面,我们该如何让学生体会厘米这个单位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怎样认识厘米,又怎样将其过程与方法迁移、渗透到(米、分米、毫米、千米等)其他长度单位的学习中去。

活动照片:

教学设计

认识厘米

                        潭桥小学 朱梦娟

一、感受多样的度量长度的方法。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线段,知道线段有长有短。你想知道自己的课桌的长边有多长吗?看谁的方法多。

生:用手量。

师:这个办法可神气啦。像这样,张开五指,这样拇指到中指之间长度叫一拃。

师:你想想这个方法妙不妙?我们一起来试试看。要知道这绳子多长,请两个人量一量

男生:我量的线段有5搾。

女生:我量的线段有4搾。

师:为什么量的不一样长?

生:手不一样大

师:看来所有人量同样长的物体,要得到同样的结果,就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

师:古时候在没有发明直尺的时候,他们是怎样来量的呢?你们想不想知道?

生:小棒

二、建构1厘米的表象

1、这根小棒长多少呢?

生:1cm

师: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揭题:认识厘米)

师:1cm的小棒怎么样?(生:好短呀)

师:为了记住它,我们一起做一个小游戏。跟着老师一起说一起做。

师:握紧拳头,变成小鸟,小嘴张开一厘米。

师:比划的对吗?用1cm的小棒验证一下。

2、师:看着它,闭上眼睛想想看,1厘米有多长呀。

师:想想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厘米长呢?

生:蚂蚁;指甲。

师:老师也找了一些。你看生活中这样的图钉长度是不是大约1cm,我们的田字格,它的长度大约是1cm

三、生成尺

1、以小组为单位,量一量线段的长度。

(请学生示范)师:把这线段搬到电脑上来。

师:41厘米有多长呢?(生:4厘米)

师:刚才我们量4厘米长的线段,要用4根这样长的小棒。那量7厘米长的线段要用几根小棒?10根呢?100根呢?你愿意来搭吗?

生:不愿意。要用100根小棒,可以选择长一点的小棒来量。

2、师:还是用这些小棒,你有什么办法?

生:把10跟小棒并在一起。

师:我再听听你的奇思妙想。这回你真的很有高见。对,我们要认真倾听。

师:原来是零散的,我现在把它们拼在一起就方便多了。

师:我们把小棒一根一根连起来,看看有什么奇迹。

师:如果我们画下来,标上数字,你想到什么了?

生:这是尺子上有的东西。

(课件:出示尺)师:在这把尺上,你能找到1厘米吗?

3、师:这种长长的线,咱们就叫它长刻度线。长刻度线下面对应着数字0就是刻度0,长刻度线下面对应着数字1就是(生:刻度1),从刻度0到刻度1之间是1厘米。那从刻度哪到哪是1厘米?

师:我们找着找着,说着说着发现了什么?

小结:只要是紧紧相挨的两个数字,它们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尺就是由许许多多的个1厘米组成的。

、再用尺量线段的长

1、学生独立量第一条线段的长度。请学生上台演示。

师:怎么来确定他的量法是正确的。(用1厘米长的小棒去量。)

(课件展示不同的量法)

(展示错误量法)师:你觉得行吗?

生:不行,没有从右刻度的地方开始。

(展示尺子不方正的量法)生:尺子要放正。

(展示3种正确的方法)师:哪一种方法最好。

师:一切从零开始。从零开始量最方便,用这个方法量第2条线段。

2、量第2条线段。(斜的)(学生上台演示)

师:这次量对了,可不要吝惜你的掌声。

、大约几厘米。

1、师:老师也量了一条线段。(比8厘米多一些)

生:大约8厘米;不是8厘米,比8厘米多一点。

(课件展示:大约9厘米)

师:都是从刻度零开始,另一端都是指着89之间,为什么一个是大约8厘米,一个大约是9厘米。

生:因为上面一个尺的刻度离8近,下面一个尺的刻度离9近。

2、(课件展示:大约4厘米)

师:那用这个办法,这两条线段多长。

师:一条在4厘米不到,一条在超过4厘米一点,怎么都是大约4厘米了?

生:如果这一个端点,在45的中间呢?师:课后到我这里与我交流。

3、(学生指)师:用你的眼力,估计一下,这条线段大约多长?

生:用手量的。师:我们已经知道前面一条线段有多长了?

师:前面那条线段是7厘米了。

师:找一个我们已知的线段去衡量。

4、估计第4条线段。

六、全课总结

师:今天收获了什么?

生:1厘米有多长;认识了直尺;会量线段的长度;会画一定长度的线段

师:今天这把尺不是老师给你的,是你们自己造出来的。

师:你能用厘米作单位,估计一下,老师有多高?

师:171厘米还可以说成171厘米。

师: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

“米”在这里是一个什么东西

(拿出米尺)师:其实就是这根尺的长度。这就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朱梦娟老师的课后反思: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认识厘米,基于此我设定了教学目标:1、学生经历测量、观察、比划等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能表示出1厘米的大概长度;学会用厘米为单位的测量方法,能用厘米为单位测量较短物体或线段;能以厘米为单位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

2使学生在操作、比较、观察等活动中,体会学习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了解物体、线段近似长度的含义和表达方法,积累测量长度和按指定长度画线段的经验。

我将本课重点设为:认识长度单位“厘米”,难点设为: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这节课的重点我主要放在厘米的教学上,利用1厘米的小棒以及“小鸟嘴巴”游戏让学生对于厘米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再利用小棒连接生成尺,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几厘米就是有几个1厘米。但后面的操作方面留的时间较少,学生练习的量不足。希望之后的教学可以“少扶多放”,更加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

各位听课老师的评价

高山跚老师评

今天听了朱老师的课,给我的感觉是:教学过程流畅,设计新颖,特别是1厘米的教学,如何将1厘米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儿童对数学的体验过程?在本课中她设计了“找一找,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他们自己去经历,去体验,去获得,使抽象的单位变得可以体验,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了1厘米的长度,形成了1厘米的空间观念,更好地促进对1厘米的理解。这种体验性的东西是别人所无法替代的,在这样的体验活动中,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保证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深度,为进一步构建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也有些许不足:老师帮扶的太多,给学生思考和回答的时间太少,教学的重难点也没有讲透,对于新教师而言,进步还是很大的

徐泽林老师评:

本节课朱老师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并初步学会用工具量物体的长度。下面我先谈一下对这节课的一点想法。朱老师讲这节课的重点放在了厘米的教学上,利用新颖的方式以及小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对于厘米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但在之后的应用层面预留的时间较少,学生练习的量不足,如果可以适当更改一下各个教学模块的事件,这节课将会更加出彩。

戴芬老师评

整节课呈现了三部分:厘米的认识,用厘米量一量,画指定长度的线段。老师循序渐进,引人入胜。课堂教态活泼自然,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层层深入。若能给孩子更多思考的时间,让孩子在自评、互评中不断内化知识,将是一节优质课!

郭璐璐老师评

朱老师执教的《认识厘米》,从测量的实际需要出发,启发学生用不同的学具去测量课桌的长,从而得出需要统一工具。在建立1厘米的表象时,老师让学生用手指捏住1厘米的小棒,然后把小棒抽走观察两指之间的距离,感受1厘米有多长。在介绍直尺时老师没有直接出示直尺,而是让学生在操作中想办法发明一个可以测量较长物体的工具,学生把1厘米的小棒连起来,最后引出尺子,让学生体会到尺子产生的过程和必要性,这样的设计很自然,学生也易于接受,值得我学习。

杨康莉老师评

朱老师执教的"认识厘米"首先让孩子量一量课桌的长度,引出“拃”的概念,然后介绍古代是利用小棒来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让孩子们感受老师提前做的一厘米的小物体。课中提到的儿歌很有新意。在课堂上第三个环节老师引导学生利用一厘米的小棒测量线段的长度,在此引出直尺。整节课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

刘婷老师评:

这节课从现实生活量桌子的长度,结果不同就产生要学习长度单位到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概括测量方法再回到实践中加以运用,从这整个教学过程,朱老师所创设的情境,选择的教具、学具等等都取材于学生的数学现实中,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使教学活动更富有生气和活力,更能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而培养学生逐步形成运用数学的意识。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不难发现朱老师师设计了开放的教学内容,着力于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在处理教材时,既发挥了课本的示范作用,但又不盲从课本,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设计了一定的开放性的教学内容,激活学生的思维,达到培养创新意识的目标。一开始的学习,老师启发说:这张桌子的长度是多少呢?你能想办法量一量吗?这样的一个导入就是一个开放式的设计,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答案不唯一,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认识1厘米时,老师先讲解011厘米,12也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在尺子上找找,还有几刻度到几刻度之间的长度也表示1 厘米的? 这也是一个开放式的提问,结果学生思维活跃,有说2-34-56-7等等,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1厘米的认识。

邵丽芳老师评:

认识厘米这一节课老师抓住重点。“厘米”这一单位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用,而且较容易让学生认识。老师将“厘米”作为教学的基点和重点,首先来认识。为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时,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1、估一估,量一量。给学生提供学具,让学生利用已有的长度单位表象进行估测,再利用学到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看一看。通过观察直尺,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就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直尺,认识1厘米的长度,3、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把数学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总之,在“厘米”概念的教学中,利用量、看、找等环节,使学生在操作、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在头脑中切实、清楚地建立起“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空间观念。

张震老师评:

认识厘米这节课,从生活入手,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各种不同方法,教师介绍可以用“尺”来量,用“厘米”作单位。接下来重点是认识“厘米”,老师重点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阐述的过程,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认识“一厘米”。教师总结时,提供ppt直观教学,让学生在尺子中找出一厘米,找出来指一指,说一说,让学生充分认识“相邻两个数字之间间隔是一厘米”。接下来环节是用尺子量一量线段的长度,画一条规定长度的线段,最后回到生活,找一找身边的物体长度,如老师的身高...同时为下一课的认识米引出学生的思考。

陈小娣老师评

听了朱梦娟老师关于厘米的认识这节课,首先感觉朱老师是一位激情四射,有自己独特见解的好老师。

  这节课老师带领着孩子经历了长度单位发展经过,并带领孩子正确使用厘米测量长度。教师比较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关注孩子的综合能力发展。但整节课在时间安排上欠妥,建议老师在重难点的把握上多下功夫,并多了解孩子。

杜曼曼老师评

1.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知识。本节课教师从课始就让学生通过一系列活动,动手比一比,量一量课桌的长,让孩子产生疑问,为什么同样的课桌,长一样却又不同的表达方式,让孩子感受要统一单位的必要性,教师在此过程中引入了“拃”的概念。接着教师借助了小棒,手指的宽等实物感知强化思维表象,从而形成1厘米的概念。然后运用知识的迁移,让学生认识几厘米,比掌握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2.注重情感的交流与过程的体现。教师整节课时时以欣赏者的眼光看待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了,动起来了,自己去回顾体验发现,在有效的研究中激起兴趣。当然本节课还有些不足之处,比如教师语言过多,应该让学生多讲多说等等。

左圣慧老师评:

朱老师课堂上语言生动、有感染力。导入时先让学生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随后通过一个“为什么结果都不一样”的提问很自然地引出测量单位和测量方法。教学认识厘米时,先让学生发挥想象,随后通过实物来感受1厘米的长度,实现由抽象到具体的认识过程。量小棒长度时,朱老师能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主动学习,探索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然后教师以规范的动作,标准的测量方法量给学生看,让学生与自己的操作产生对比,使学生在对比中产生顿悟,从而掌握量的要领;最后再亲自实践,使知识技能的掌握经历了由浅到深,由表及里这样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当学生认识了“1厘米”和“几厘米”之后,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用直尺进行测量和画指定长度的线段,使学生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基本方法,进一步理解长度单位的实际应用。课堂上教师引的多了,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多让学生来反馈,抓住课堂上生成的资源,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