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同学之间的矛盾而引发的欺负弱小的行为,校园欺凌现象普遍存在于中小学,被欺负的同学很有可能造成心理阴影,给身心会带来不可磨灭的伤害。基于此,我们需要更加重视校园欺凌现象,杜绝它的发生首先要了解表现形式,校园欺凌的表现形式具体如下:
一、校园欺凌的表现形式
1、叫受害者侮辱性绰号;指责受害者无用。粗言秽语、喝骂。
2、对受害者的重复的物理攻击,身体或物件。拳打脚踢、掌掴拍打、推撞绊倒、拉扯头发。
3、干涉受害者的个人财产、教科书、衣裳等,损坏,或通过他们嘲笑受害者。
4、欺凌者明显地比受害者强,而欺凌是在受害者未能保护自己的情况下发生。
5、传播关于受害者的消极谣言和闲话。
6、恐吓、威迫受害者做他或她不想要做的,威胁受害者跟随命令。
7、让受害者遭遇麻烦,或令受害者招致处分。
8、中伤、讥讽、贬抑评论受害者的体貌、性取向、宗教、种族、收入水平、国籍、家人或其他。
9、分派系结党:孤立、杯葛或排挤受害者。
10、敲诈:强索金钱或物品。
11、画侮辱画。
12、网上欺凌(Cyberbullying),即在网志或论坛上发表具有人身攻击成份的言论。
二、受害影响
1、身心影响
恐惧、消沉抑郁、创伤后遗症、忧虑、吸毒、酗酒、自残、自杀,自己也成为欺凌者,可能是校园枪击案的原因之一。不仅如此,受害者可能会对欺凌者进行报复,造成双方损失。
2、其他影响
常常缺席、对老师不尊敬、诉讼。
三、专家观点
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学生对上学感到厌倦是欺凌弱小的先兆,学校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澳大利亚南澳大学的里戈比认为:我不认为法律是解决校园欺凌问题的成功途径。在很多情况下,它仅仅是在提醒孩子,他们的所作所为是错的。一些专家还认为,教孩子如何积极参加社交活动而非仅仅做一个旁观者,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另一个有效途径。
校园欺凌的表现形式主要分为语言欺凌、网上欺凌、行为欺凌。校园欺凌不一定在校园内发生,放学后同学间的欺负行为也在内,造成受害人心灵以及肉体上的伤害,而被欺凌者往往害怕欺凌者而忍气吞声,不敢反抗。学校采取相关干预措施,促使青少年人心智健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