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法教研组活动
活动背景:
德法教研组于11月18日上午在录播教室观摩了蒋吟霜老师的示范课《少让父母为我操心》。当天下午,教研组开展了激烈的教研,各位老师对课堂教学不断深入的研究,会让我们潭桥品德教学更加精进,使教师在今后德法课堂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活动时间:2019年11月18日
活动地点:录播教室
活动主题:研讨《少让父母为我操心》
参加人员:一,五年级德法组成员
研讨过程:
教后反思
本节课我以“少让父母为我操心”为主题,将教育戏剧因素融于课堂,希望能使班会氛围更加有趣,活泼,也能强化学生体验式学习的价值。
课堂设计了四大板块,一、游戏热身,二、漫谈父母辛苦,三、情景翻转剧体验,四、升华总结。我在第一和第三板块融入了戏剧因素。
在课堂伊始,我运用“戏剧游戏”——“你演我猜”来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性。随后,请学生交流分享课前的小调查表上自己观察所得,说一说父母平日的辛苦。之后将戏剧因素重点融入情景翻转剧中。前期,我经过多番调查,将平时学生和父母间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随后形成剧本,将甜甜和妈妈在日常生活中的所有冲突放入一天,让学生在观看中直观体验甜甜所作所为的不恰当,表演完后,画面定格,趁热打铁,请学生直接指出甜甜的问题所在,并给出建议。由于前期的表演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孩子们会更深入体会到如何才能少给父母添麻烦。眼睛看进去,大脑思考过,语言表达出,几重加工,学生的体会会更深刻。
之后翻转情景剧,现场根据学生所提出的建议,在相同场景下重新表演,这样一来,能够及时反馈,让学生亲眼见证建议之后的行动落实,这样即兴式、体验式的戏剧引导行为能帮助学生全程投入体验,并且自由表达。
而在最后的升华总结环节,是希望学生在能给父母少添麻烦的基础上,思考还能为父母做些什么。
在体验情景翻转剧中,学生不露痕迹、悄无声息地接受了道德教育,这样的教育戏剧与道德与法治相结合的课堂是依靠学生和品德的自主对话和互动学习达到德育目的的。
听课反思
一年级组:
本课要达到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学会体贴父母、少让父母操心,其基础和关键点换位思考。什么是换位思考?怎么换位思考?为解决这些问题张老师格心设计了一个小组活动“假如我是爸爸妈妈”。 立足教材,她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选取了三个典型的事例:玩游戏停不下来,书桌上面乱七八糟、生病了却不肯吃药。这些案例来源于生活的鲜活事例,学生有真实感受并有话可说。在学生充分表达后,她带领学生一起听听课前采访到的家长心声。 同一件事情,同一个情境,原来学生的想法和学生所认为的家长想法是相互冲突的。再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有了与家长心灵相通、情感交融的机会。不知不觉中,大家已经开始学着换位思考,能站在父母的角度去分析问题。通过本课的学习活动,学生了解了父母的辛苦,体会到了父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爱,并学着换位思考。可以说学生学完本课已经具备了相关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也被充分地激发出来了。但需要注意的是课堂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在生活中拿出实际的行动,把“我的设想"变为现实。可能下课以后仍然是“我的设想",或者只是当天上完课回家后的一时之举。怎样做才能让学生真正地、主动地把“知”变为“行”,变为能长期坚持的“行”,任重而道远,需要再做认真的思考。
从课堂上学生的发言来看,学生所设想的父母的想法,其实与父母真实的想法并不完全一样。有些想得比较片面,有些甚至根本没有想到。这是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造成的。但他们真情实感的表达,仍然值得肯定。
五年级组:
张老师的《少让父母为我操心》一课教学,要达到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学会体贴父母、少让父母操心,其基础和关键点换位思考。什么是换位思考?怎么换位思考?为解决这些问题张老师精心设计了一个小组活动,这些案例来源于生活的鲜活事例,学生有真实感受并有话可说。在学生充分表达后,张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听听课前采访到的家长心声。 同一件事情,同一个情境,原来学生的想法和学生所认为的家长想法是相互冲突的。再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有了与家长心灵相通、情感交融的机会。不知不觉中,大家已经开始学着换位思考,能站在父母的角度去分析问题。
从课堂上学生的发言来看,学生所设想的父母的想法,其实与父母真实的想法并不完全一样。有些想得比较片面,有些甚至根本没有想到。这是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造成的。但他们真情实感的表达,仍然值得肯定。
张老师的德法课切中要害,一堂课应明确这几个问题: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教”指向的是教学的目标,一堂课是解决什么问题的,在备课时叫应该明确,在上课时要牢牢记住这一。“教什么”是教学中的具体内容,“怎么教”的是教学的具体手段和策略。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而在《少让父母为我操心》第一课时的执教过程中,学生了解了父母的辛苦,体会到了父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爱,并学着换位思考。可以说学生学完本课已经具备了相关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也被充分地激发出来了。但需要注意的是课堂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在生活中拿出实际的行动,把“我的设想"变为现实。可能下课以后仍然是“我的设想",或者只是当天上完课回家后的一时之举。怎样做才能让学生真正地、主动地把“知”变为“行”,变为能长期坚持的“行”,任重而道远,需要再做认真的思考。